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

美感教育的課程

關於美感教育的課程

美感教育的課程目標係觸發學生美感感知及累積美感知能之餘,也建構以美感解決問題的能力,因此計畫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施行時間,發展藝術教育和美感教育並進之課程研發和教學設計任務。
美感教育課程有以下原則:
  • 基本觀念:生活美感是適合的、有目的,且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。生活美感的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,擁有該素養能力的人會明白自己能於何種層面尊重、提出建議,甚至創造「物」或「環境」之美化。
  • 題本媒材:應為真實生活事物。

完整的學習歷程

完整的美感教育課程可分為發現、探索、應用三階段,每階段課程應囊括三者。依據不同階段的課程層級,美感教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均有所差異,且教師評量的對象則應為學習中之行為。
自國中到高中時期,每學期應於視覺藝術、美術、藝術生活課程裡,實際融入至少六小時的美感課程。教師可視學生基礎能力和課程需求,決定課程階段的設定,並量身設計以生活為主題的美感課程。※105-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主要執行於初階
美感課程期望學生達到:
1.對生活有感        2.建構美感知能      3.產生美感公民意識
帶著走的美感能力
如何規劃將「美感構面」作為學習重點,並透過設計教學方法,讓學生在學習當下建構帶得走的美感能力,是美感課程發展的重要關鍵。不同於以往教導「完成作品的手段」,發展「帶得走的美感能力」方能使美感能量在渾沌中重聚新生。

什麼是美感素養
在定義美感素養之前,可以先了解美感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係。素養,若按照國際組織(OECD)提出的定義,是具備以下要點:

每位國民都需具備。
透過行動整合學習認知(Knowledge)、技能(Skills)、態度與價值(Attitude & Values)三大面向
不斷學習和發展新知識與能力,達成個人目標和參與社會
美感,存於藝術感知中。希望以美串連學生與世界、他者的銜接,亦是扣合新課綱中的素養導向學習、跳出自我的課程開發。透過美感課程規劃培養美感的自發、互助、共好之學習知能和興趣,並依個人能力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。諸如個人的美感判斷,物件的工具意義,與他人的環境共好。

在美感素養被視為是國家未來的競爭力之際,美感教育究竟能為人和環境帶來怎樣的高度和可能性?理想的教育應同時具備個人和他者的思考,應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,也關照他人的美感認知。教師藉由自身的經驗和創造力來帶領學生,導入多元特質精神和以生活為題的美感教育,回應教育推廣計畫的目標需求。

課程主題可以是豐富多元,但教學核心目標須讓學生重視美感生活,進而探索實踐。

屬於我們這一代的畢業生致詞